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4-05-09 16:30:37


在我们大家的初中生物学习中,我们大家如果能够养成做学习提纲的好习惯,对于我们生物学习轻松高效进行会有很大的帮助。然而,很多同学并不重视这一点。下面,就有我为大家介绍一些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但愿对大家的生物学习有帮助。

一、生物是指具有生命现象的物体。

二、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三、生物学的重要性:

(一)生物学是农学、医学、林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基础。

1、医学的贡献和生物学的发展紧密相连。如征服“世纪之病”——艾滋病。

2、农、林、牧、渔等的发展离不开生物学。如杂交水稻(袁隆平)。

3、解决环境问题也需生物学发挥作用。今日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森林正在减少;海洋、河流、湖泊受到污染;荒漠蔓延;湿地缩小;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臭氧层遭到破坏;生物种类减少的速度加快……

(二)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都要靠生物学的发展和应用。

四、生物科学的新成就:

1、试管婴儿(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是英国女孩路易斯·布朗;我国大陆第一个试管婴儿的缔造者是张丽珠教授);2、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4、基因工程;5、器官移植;6、DNA侦破技术;7、基因芯片;8、人工智能等。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一、观察的概念: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二、观察的类型:1、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直接观察;2、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间接观察。

三、观察的特点:1、要有明确的目的;2、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3、及时记录;4、有计划有耐心;5、积极思考;6、交流讨论。

三、观察的技能:通过观察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特征: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的营养方式可分为:自养(绿色植物)和异养(动物)。

(二)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三)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四)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动物的繁殖方式有:卵生和胎生。

(六)生物还具有其他特征。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生物:自然界中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

第二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调查的概念: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方法之一。

二、调查的方法:1、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2、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3、选取样本;4、如实记录;5、整理分析,进行统计。

三、调查的步骤:

1、选择调查范围。2、分组。3、设计调查路线。4、调查记录。5、归类。6、整理分析。

四、生物的归类:

1、按形态结构归为:植物、动物、其他生物;

2、按生活环境归为: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3、按照其用途归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相互间发生复杂的关系。

第一节 生物圈

一、生物圈的概念:地球表面上适于生物生存的一薄层叫做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

二、生物圈的范围:如果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以达到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的深处,这个厚度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它包括:

(一)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二)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三)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三、生物圈的作用:

(一)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生物都生存于生物圈中。

(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四、收集和分析资料:

(一)概念: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二)途径多种:1、查阅书刊报纸;2、拜访有关人士;3、上网搜索等。

(三)资料形式多样:文字、图片、图表、音像等。

(四)目的:寻找问题答案,发现探究线索。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

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生物因素,如光、温度、水、空气等;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当环境中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二、探究实验的步骤: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1)材料用具、(2)实验装置、(3)方法步骤。

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来进行。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这个研究对象就是这个实验的变量。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交流。

三、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方法是:对照实验。

四、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如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等。

(一)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

(二)生物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就构成了一定的生物关系。

(三)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此外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共生关系、寄生关系等等。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影响着生物的生存,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2、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的适应。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一)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二)蚯蚓松土;

(三)沙地植物防风固沙等。

三、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适应环境。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第四节 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物成分: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主要指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2、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温度、水等。

3、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一)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称为食物链。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二)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三、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一)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的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二)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该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四、生物的富集作用:

(一)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比较稳定,不易被分解,且生物体无法排出。

(二)有毒物质能够沿食物链积累。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有毒物质能够沿着食物链积累。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越多(富集)。

第五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在广阔的地球表面,地形复杂多样,各地气候差别很大,生物种类千差万别,因此,生物圈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一)自然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绿色水库);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等;

(二)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二、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一)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由于地域相隔,表面看来好像毫不相干,但实际上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二)整个生物圈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1、从非生物因素来说,阳光普照于所有的生态系统,大气在不停地有规律的环流,水和水蒸气也在全球范围内运动,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2、从地域关系来说,各类生态系统也是关联的。

3、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来说,许多微小的生物、花粉、种子,能够随大气运动,到达不同的生态系统。鱼类洄游,鸟类的迁徙,会经过不同的生态系统。人类的活动更没有什么屏障可以阻隔,可以把生物带到不同的地方。

(三)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四)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 观察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一、显微镜的构造。

(一)镜座:稳定镜身;

(二)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三)镜臂:握镜的部位;

1、上端:镜筒:

(1)上端:目镜。

(2)后侧:准焦螺旋。顺时针转动,镜筒下降;反之上升。

1)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

2)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小;

(3)下端: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两个物镜。

2、中间: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1)中央:通光孔。

2)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3)下边:遮光器:上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强弱。

3、下端:反光镜:可转动,使光线经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不同:光强用平面镜,光弱用凹面镜。

二、练习使用显微镜:

(一)使用步骤:

1、取镜:右手握,左手托。

2、安放:(1)放:近台边,略偏左。(2)安: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3、对光:三转。从上到下:

(1)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转动遮光器:使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

(3)转动反光镜:使光线经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

3、观察:三先。

(1)镜头倍数先低后高:先用低倍镜头。

(2)镜筒位置先降后升:下降镜筒时,为避免物镜与玻片相撞,防止玻片损坏镜头,眼要看着物镜。

(3)准焦螺旋先粗后细:

4、整理:

(1)擦净外表。

(2)擦拭镜头。

(3)物镜归位。

(4)镜筒降低。

5、收镜:放入镜箱,送回原处。

(二)基本常识:

1、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观察到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如果要想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该是物像往哪偏,标本就应该往哪移。

2、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即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3、倍数越高,看到的细胞越大,看到的细胞数量越少。倍数越低,看到的细胞越小,看到的细胞数量越多。

第二节 观察植物细胞

一、玻片标本。

(一)显微镜对观察物体的要求:材料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二)玻片标本的种类:

1、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2、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3、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三)玻片标本的制作:需要载玻片(大而厚)和盖玻片(小而薄)。

二、观察植物细胞。

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1、擦:洁片。用净纱布擦玻片。

2、滴:滴水。滴清水以防细胞干缩。

3、取:取料。

4、展:展平。

5、盖:盖片。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再缓缓放下,可避免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

6、加:加碘。碘液加在盖玻片一侧。

7、吸:吸液。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碘液。

三、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细胞质内含有液泡、叶绿体。

(一)细胞壁:支持、保护作用。

(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三)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四)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五)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六)液 泡:内有细胞液。西瓜甘甜可口主要是因为西瓜的细胞液中含有大量的糖分。

植物细胞的各种结构分别具有各自的功能,它们协调配合,共同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

第三节 观察动物细胞

一、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一)制作临时装片:

1、擦:洁片。用净纱布擦玻片。

2、滴:滴水。滴生理盐水以保持细胞形状,避免细胞吸水膨胀。

3、刮:取料。漱口的目的是取得纯净的材料,取材料的位置是在口腔侧壁。

4、涂:涂抹。涂抹的目的是避免细胞重叠。

5、盖:盖片。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再缓缓放下,可避免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

6、加:加碘。碘液加在盖玻片一侧。

7、吸:吸液。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碘液。

(二)用显微镜观察。

二、动植物共有的结构:

(一)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二)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三)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三、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

结构名称植物动物特点及功能

细胞壁有无薄而透明,起保护和支持作用

细胞膜有有紧贴细胞壁的一层极薄的膜,具有保护作用,控制物质进出作用

细胞质有有具有流动性,它的流动能够加速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核有有近似球形,里面含有遗传物质

液 泡有无贮存营养物质

叶绿体有无将光能转化为化学

线粒体有有将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1、一般细胞中的带酸味和带甜味的物质存在于细胞液泡中的细胞液中。

2、显微镜视野中污点是在物镜、目镜还是在玻片标本上:先转动目镜,如果污点跟着转动,该污点在目镜上,如果污点不跟着转动,再移动玻片标本上,如果污点跟着转动,该污点在玻片标本上,如果转动目镜和玻片标本污点都不跟着转动,则污点在物镜上。

3、1665年罗伯特.虎克发现细胞。

4、19世纪3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共同创建了“细胞学说”。

5、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第二章 细胞的生活

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一、细胞中的物质。

(一)有机物:一般含有碳,分子较大,可燃: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等。

(二)无机物:一般不含碳,分子较小,不燃:水、无机物、氧等。

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一)让有用物质进入;

(二)让无用物质禁入;

(三)把产生废物排出。

三、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

(一)能量有不同的形式:化学能、光能、热能等。

(二)能量形式可以转换:点燃蜡烛,化学能转变成光能和热能。

(三)细胞也能转换能量:

1、叶绿体:植物细胞才有叶绿体。叶绿体是植物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即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产生氧,同时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2、线粒体: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线粒体是动植物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线粒体将有机物与氧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第二节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受精卵内具有指导身体发育的全部信息叫做遗传信息。

一、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克隆羊多莉的出生说明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二、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

(一)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叫做DNA的有机物。

(二)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三)DNA的每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这些片段叫基因。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三、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一)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细胞中在分裂时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

(二)每一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数量是一定的。如人的体细胞有23对染色体。

(三)染色体数量的恒定,对生物的正常生活和传种接代非常重要。。

四、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一)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1、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进出。

2、叶绿体能够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3、线粒体能够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为细胞的生活提供动力。

(二)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化非常复杂,需要统一的指挥和控制。

1、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2、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中有DNA,DNA上有遗传信息。

3、DNA上的遗传信息是指导和控制细胞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一系列指令,也是生物体建造自己生命大厦的蓝图。

第三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一、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分不开的。

二、细胞的生长:新产生的细胞体积很小。细胞的生长是指通过细胞不断的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的过程。

三、细胞的分裂:细胞的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分裂过程及顺序是:

(一)染色体:复制加倍。细胞分裂最明显的变化是染色体的变化。

(二)核分裂: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三)质分裂: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

(四)膜分裂:细胞膜逐渐内陷,动物细胞便形成两个新细胞。动物细胞到此为止。

(五)壁分裂: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壁。植物细胞到此为止。

(六)新细胞: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为两个细胞。

四、细胞分裂后,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和原来的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这保证了生物在繁衍过程中物质的稳定性。

五、癌细胞:最初是由正常细胞变化来的。癌细胞的特点:分裂非常快;可转移。

第三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一、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一)细胞的分化:在发育过程中,具有不同功能的细胞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变化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二)组织的形成: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三)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

1、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吸收等功能。

2、肌肉组织: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产生运动的功能。

3、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神经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4、结缔组织:种类很多,分布最广,具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二、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

(一)器官的定义: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例如:大脑、胃、心脏、肝、肺、肾、眼、耳等。

(二)器官一般由四种组织构成,并且以其中一种或两种为主。

三、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

(一)系统的定义: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二)人体的系统:

1、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2、八大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3、生物体的结构是有层次的。

4、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第二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植物体是由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进而形成植物体。

一、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

(一)营养器官:根、茎、叶 ;

(二)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三)在植物生长的不同时期,六大器官并不一定同时存在。绿色不开花植物不完全具备六大器官。有些植物出现器官的变态,不容易看出来。

二、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一)分生组织:在成熟的植物体内不分化的终生保持分裂能力的细胞群构成的组织叫分生组织。分生组织的细胞体小、壁薄、核大、质浓,分裂能力很强。

1、分生组织终身保持分裂能力,分布在植物体幼嫩部位。如根尖、茎尖及茎内的形成层。

2、位于根尖的分生区就是分生组织。根尖的结构中,具有保护作用的是根冠,主要具有吸收功能的是成熟区,伸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不断产生新细胞的是分生区。

(二)另外几种组织:

1、保护组织。保护组织分布在植物器官的表面,具有保护内部柔嫩部分的功能。

2、营养组织。细胞壁薄、液泡大,具有贮藏营养物质的功能,所有的器官都有分布。

3、输导组织。包括导管和筛管。植物体都有分布,能够运输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4、机械组织。

5、栅栏组织。接近叶片上表皮,光合作用。

6、海绵组织。接近叶片下表皮,光合作用。

三、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第三节 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称为单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水里,有些生活在我们身上。常见的有酵母菌、衣藻、草履虫、眼虫、变形虫。

一、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以草履虫为例。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活。

(一)结构:草履虫的整个身体只有一个细胞构成,它具有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二)观察步骤:净片→滴液→放丝→盖片→观察。

(三)生活:单细胞动物具有的生理功能:呼吸、消化、排泄、生殖、运动,对刺激具有一定的反应。

1、呼吸:靠表膜吸入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

2、消化排泄:口沟(摄取食物)→食物泡(消化食物)→胞肛(排出残渣)。收集管和伸缩泡把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物排出体外。

3、生殖:遗传物质在细胞核中。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的草履虫。

4、运动:靠纤毛摆动在水中游动。为限制草履虫运动,观察草履虫时,需在液滴中加入几丝棉花纤维。

5、应激性:有趋光性和趋氧性,取培养液的位置是表层。

二、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一)有利的一面:

1、多数浮游生物是鱼类的天然饵料。

2、草履虫能吞食细菌,对污水净化有一定作用。

(二)有害的一面:

1、人体内寄生虫危害人类健康。如:疟原虫、痢疾内变形虫等。

2、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造成赤潮,危害渔业。引起赤潮的生物大都是单细胞生物。

第四章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而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

19世纪末,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在研究烟草花叶病因时,发现了烟草花叶病毒,他把这种病毒称为滤过性病毒。在20世纪初,科学家首次用电子显微镜到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杆状颗粒。

一、病毒的种类。

(一)病毒疾病: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

1、人类:流感、艾滋病;

2、动物:口蹄疫、鸡瘟;

3、植物:烟草花叶病、萝卜花叶病。

(二)形态大小:

1、形态:多种多样。

2、大小:没有细胞结构,比细胞小得多,只能用纳米表示。

(三)病毒种类:根据它们寄生的细胞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三大类:

1、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的动物病毒,如流感病毒。

2、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的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

3、专门寄生在细菌内的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如大肠杆菌噬菌体。

二、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一)结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二)繁殖:生殖方式是自我复制。

(三)生活: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的细胞里。病毒唯有的营养方式是寄生。离开了活细胞会变成结晶体,一有机会侵入活细胞就会重新开始生命活动。

三、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一)分布及危害。分布广泛,危害极大。

(二)防治和利用。

1、防治:人们设法预防和治疗病毒性疾病。

2、利用:

(1)接种牛痘疫苗预防天花。

(2)口服疫苗控制了脊髓灰质炎。

(3)接种疫苗防治动物病毒病。疫苗是经过人工处理的减毒病毒。

(4)利用病毒防治有害生物。

(5)运用于基因工程研究上。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共分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一、藻类植物

(一)形态种类:

1、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有的生活在淡水中,有的生活在海水中。

2、常见的藻类植物:衣藻(单细胞)、水绵(多细胞)、鹿角菜、马尾藻、石莼、紫菜、海带、裙带菜、石花菜等。

(二)主要特征:

1、生活环境: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陆地上的阴湿处。

2、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整个身体都浸没在水中,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3、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没有专门的吸收养料、运输或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这种结构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三)作用意义:

1、释放氧气:藻类植物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2、可供食用: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

3、可供药用: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4、鱼类饵料: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二、苔藓植物

(一)生活环境:长在潮湿的地面上。常见的苔藓植物有:墙藓、葫芦藓、提灯藓等。

(二)主要特征:

1、大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一般具有茎和叶。

2、苔藓植物的茎中没有导管,叶中没有叶脉,即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

3、苔藓植物的根非常简单,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称为假根,靠叶吸收水分和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植株一般都很矮小,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三)作用:

1、当做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叶细胞,使苔藓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2、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三、蕨类植物

(一)常见的蕨类植物:肾蕨、江南星蕨、卷柏、贯众、胎生狗脊、满江红等。

(二)主要特征:

1、野生的蕨类植物生活在森林和山野的潮湿环境中。

2、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根、茎、叶中都有运输物质的管道,也就是具有专门的输导组织。所以植株比苔藓植物高大得多。

3、蕨类植物是不结种子的植物,靠孢子繁殖后代。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三)作用:

1、有些可供食用。如蕨的嫩叶。

2、有些可供药用。卷柏、贯众等。

3、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如满江红。

4、有些可供观赏。

5、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第二节 种子植物

不结种子,靠孢子繁殖的植物,叫孢子植物。分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能够结种子并由种子发育成的植物叫种子植物。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一、观察种子:

(一)观察种子的结构:

1、观察菜豆种子的结构:

1)步骤:浸种→剥皮→观察。

2)菜豆种子的结构: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2片子叶)。营养物质主要贮存在子叶中。

2、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1)步骤:浸种→剖开→染色→观察。

2)玉米种子的结构:果皮和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1片子叶)、胚乳。一粒玉米种子实际上是一粒果实,它的子叶有1片,作用是在种子萌发时转运营养物质。

3、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不同点

菜豆种子有种皮和胚子叶两片、无胚乳,营养存于子叶里。

玉米种子有种皮和胚子叶一片、有胚乳,营养存于胚乳里。

(二)归纳种子的结构:

1、种皮的作用:保护种子内部结构——胚。

2、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胚发育成新植株。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

3、子叶或胚乳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所以种子生命力比孢子强得多,寿命长。

4、能产生种子是种子植物更能适应陆地环境的一个重要原因。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5、淀粉遇碘变成蓝色,胚乳遇碘变蓝,说明胚乳里含有淀粉。

(三)种子的寿命:种子从完全成熟到散失生活能力所经历的过程叫种子的寿命。

1、在低温和干燥的条件下,种子的寿命可延长;

2、在高温和潮湿的条件下,种子的寿命会缩短。

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一)裸子植物:

1、定义:种子是裸露,外无果皮包被的植物叫裸子植物。松球果不是果实。

2、常见的裸子植物:油松、雪松、云杉、银杏、苏铁、侧柏等。

(二)被子植物:

1、定义:种子外面有果皮,种子被包在果实之中的植物叫被子植物。

2、常见的被子植物:刺槐、毛白杨、槟榔、玉米、小麦、水稻、牡丹、菊、玫瑰等。

(三)果实

1、结构: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

2、作用:果实保护种子。果实可以保护种子免受昆虫的叮咬,以及外界环境中其他不利因素的危害。

3、果实有一些适于传播的特点。

1)有些果实表面有翅或毛,适于随风飘扬,如槭、杨、柳的果实;

2)有些果实表面有刺毛或黏液,能够黏附在动物的体表传播,如苍耳、鬼针草的果实;

3)有些果实颜色鲜艳,有香甜的浆液或果肉,能够诱使动物来吃,动物吃下果实后,不少种子能够随着粪便排出而传播。

所以,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加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

三、叶片上粗细不等的脉络叫做叶脉。有平行脉、网状脉等。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

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是:

(一)适宜的温度;(二)一定的水分;(三)充足的空气。

种子萌发不一定需要光照,有光无光均可。

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一)干瘪的种子或被昆虫咬坏的种子不能萌发。

(二)储存时间过长不能萌发。

(三)正在休眠的种子不能萌发。

(四)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发芽率的公式:发芽率=发芽的种子数/供检测的种子数×100%。

(五)抽样检测:从检测对象总体中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以对样本检测的结果来反映总体情况的方法叫抽样检测。为了使抽样检测的结果接近总体的真实情况,抽样时应当尽量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

三、种子萌发的过程:

(一)首先要吸收水分。

(二)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

(三)随后,胚根发育成根。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

(四)胚轴伸长,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分。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五)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

一、幼根的生长

(一)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二)根的生长:

1、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

2、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二、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一)芽的种类:

1、按着生位置:顶芽(顶端)和侧芽(侧面)。

2、按发育结果:枝芽(发育成茎和叶)、花芽(发育成花)和混合芽(既可发育成茎和叶,又可发育成花)。

(二)芽的结构和发育:

1、生长点:属分生组织,使芽轴不断伸长,并产生新的芽原基和叶原基等。

2、幼叶:发育成叶。

3、芽轴:发育成茎。

4、芽原基:发育成芽。

5、叶原基:发育成幼叶。

三、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一)营养物质的种类:水、无机物、有机物。

(二)营养物质的来源:

1、根向下生长,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

2、茎向上生长,并长出绿叶,绿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三)肥料的作用主要是:给植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

(四)植株生长需要的无机盐主要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五)施肥的注意事项:

1、一次施肥不要过多,过多会导致烧苗或植株死亡。

2、施肥时要注意浇水,以利肥料的吸收和运输。

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

花是由花芽发育成的,开花和结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一、花的结构。一般的一朵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花蕊。

(一)花柄。

(二)花托。

(三)花蕊。

1、雄蕊。由花药(内有花粉)和花丝组成。

2、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子房里有胚珠。胚珠内有卵细胞。

(四)花被。

1、花冠。由花瓣组成。

2、花萼。有萼片组成。

二、传粉和受精

(一)传粉:

1、概念:花药成熟后会自然裂开,散出花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传粉。

2、传粉方式:虫媒花(色艳、味香、蜜甜)和风媒花(量多、体轻、分叉、易黏)。

(二)受精:

1、概念:精子与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受精。

2、过程:花粉管穿过花柱、子房到达胚珠,花粉里的精子和胚珠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三、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一)花瓣、雄蕊、柱头、花柱凋谢;萼片凋落或留存。

(二)子房发育果实。子房壁→果皮(与生活中果皮区别),胚珠→种子,受精卵→胚,珠被→种皮。

四、人工辅助授粉。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方法是先采集花粉,然后把花粉涂抹或倾撒在同种花的柱头上。

五、区分果实和种子。

(一)我们吃的农产品中,属于植物果实的有:苹果、葡萄、西瓜、葵花子、豆角、玉米、小麦等。

(二)我们吃的农产品中,属于植物种子的有:蚕豆、绿豆、芝麻、花生米、杏仁、西瓜子等。

六、单性花:分雄花和雌花。雄花只有雄蕊,不能结果实;能结果实的是雌花。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一节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一、植物的生活为什么需要水?(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一)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分。

(二)水使植物体保持固有的姿态。水分充足时,植株硬挺,叶片舒展,有利于光合作用。

(三)水是植物体吸收运输无机盐的溶剂。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体吸收并运输到各个器官。

(四)水是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五)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二、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一)水在生物圈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二)水影响植物的分布。水是植物生活的源泉,各地因水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植被类型。

3、水是影响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光照、气温、风力、土壤条件等也影响植物分布。

4、植物在生长的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

第二节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一、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一)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因为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

(二)大量的根毛大大增加了根吸水的表面积。

(三)根部吸水的条件:取决于根毛细胞液浓度(a)和土壤溶液浓度(b)的关系。

1、a>b:吸水

2、a

二、水分的运输途径:水分沿根、茎、叶内的导管由下向上运输到植株各处的。

(一)导管位于木质部中;

(二)导管的运输对象是水和无机盐(溶解在水中)。

三、筛管的作用。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沿筛管向下运输到其他器官。

(一)筛管位于韧皮部中;

(二)筛管的运输对象是有机物。

四、形成层:在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

(一)形成层使茎长得粗壮。形成层的细胞能不断的分裂,形成新的木质部细胞和韧皮部细胞,使茎不断长粗。

(二)茎从外到里:树皮:韧皮部(有筛管);形成层;木质部(有导管)。

(三)有些植物茎中没有形成层,因而不能长得很粗。如草本植物。

第三节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一、蒸腾作用使水分大量散失:

(一)蒸腾作用:水分以气体的形式从植物体内散发出去的过程叫蒸腾作用。

(二)叶片的结构。

1、表皮:分上、下表皮。上表皮气孔较少;下表皮气孔较多。表皮外有角质层。

2、叶肉:

1)栅栏组织:靠近上表皮,细胞排列较整齐,叶绿素多,所以颜色较深。

2)海绵组织:靠近下表皮,细胞排列较疏松,叶绿素少,所以颜色较浅。

3、叶脉:叶片的“骨架”,叶脉中有导管和筛管。

(三)蒸腾失水的原理。

1、气孔: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之间的孔隙叫气孔。

2、气孔的工作原理:气孔既能张开,又能闭合。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3、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4、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叶的蒸腾作用散失的,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四)蒸腾作用的意义:

1、蒸腾作用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带动植物体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和向上运输,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给叶片源源不断地输送原料。

2、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3、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五)影响蒸腾作用的外界条件:光照强度、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动状况。

二、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1、蒸腾作用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2、一片森林就是一座绿色水库,我们应当保护森林。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任何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需要消耗物质和能量。

第一节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一、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一)天竺葵的实验。

1、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2、部分遮光: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3、光照脱色:光照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酒精中隔水加热。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酒精的作用是溶解叶绿素,因为叶绿素易溶于酒精。

4、染色:用碘液染色。

(二)实验证明:

1、叶片的见光部分遇碘变蓝,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

2、叶片遮光部分遇碘不变蓝,说明叶片的遮光部分没产生淀粉。

所以,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二、光合作用:

(一)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二)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1、物质转化;

2、能量转化。

(三)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还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四)场所:叶绿体。叶片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

(五)原料:二氧化碳和水;

(六)产物:有机物(淀粉)和氧。

(七)能量变化: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即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第二节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一、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

(一)从细胞水平看,植物细胞的组成成分除了水和无机盐,主要是有机物。

(二)从器官水平看,根、茎、叶、种子中都含有大量有机物。

总之,有机物是构建植物体的基础。

二、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一)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呼吸作用。

(二)呼吸作用表达式: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1、原料:有机物、氧气。

2、部位:线粒体。

3、产物:二氧化碳、水、能量。

4、条件:有光无光均可。

5、能量转化:化学能转变成热能等。即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6、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

(三)影响呼吸作用的外界条件:水、温度、氧的含量、二氧化碳的浓度。

三、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四、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一)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

(二)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光合作用还产生氧气。

金鱼藻在光下产生的气体:氧气。

二、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一)普利斯特利实验说明: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

三、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概念: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都以气体的形式排到了大气中;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

(二)碳氧平衡的原因:光合作用。

四、光合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一)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

(二)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光进行光合作用,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三)套种作物,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四)净化空气。

(五)光合作用表达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

第六章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一、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一)植被的定义:一个地区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

(二)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生态条件);(植物种类)。

1、草原:半干旱气候;草本植物。

2、荒漠:夏季炎热干燥,土壤贫瘠;植被稀疏,种类贫乏。

3、热带雨林:全年高温多雨;植物种类丰富,终年常绿,植株高大。

4、常绿阔叶林:气候比较炎热湿润;常绿阔叶树为主。

5、落叶阔叶林:气候四季分明,冬冷夏热;冬季完全落叶的阔叶树。

6、针叶林:气候夏季温凉,冬季严寒;以松、杉等针叶树为主。

二、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1、植被覆盖率低。我国森林覆盖率16.55%。

2、人均森林面积少。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3、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不够合理,使森林生态系统呈现衰退的趋势;

4、过度放牧使许多草场退化、沙化,对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构成了严重威胁。。我国是土地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三、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1984年和1985年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对森林和草原实行依法治理和科学化管理,力求使我国对植物资源的利用和和保护尽快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自1981年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出《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全国的“植树节”。

3、绿化祖国,从我做起。

在我们大家的初中生物学习中,我们大家如果能够养成做学习提纲的好习惯,对于我们生物学习轻松高效进行会有很大的帮助。然而,很多同学并不重视这一点。下面,就有我为大家介绍一些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但愿对大家的生物学习有帮助。

一、生物是指具有生命现象的物体。

二、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三、生物学的重要性:

(一)生物学是农学、医学、林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基础。

1、医学的贡献和生物学的发展紧密相连。如征服“世纪之病”——艾滋病。

2、农、林、牧、渔等的发展离不开生物学。如杂交水稻(袁隆平)。

3、解决环境问题也需生物学发挥作用。今日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森林正在减少;海洋、河流、湖泊受到污染;荒漠蔓延;湿地缩小;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臭氧层遭到破坏;生物种类减少的速度加快……

(二)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都要靠生物学的发展和应用。

四、生物科学的新成就:

1、试管婴儿(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是英国女孩路易斯·布朗;我国大陆第一个试管婴儿的缔造者是张丽珠教授);2、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4、基因工程;5、器官移植;6、DNA侦破技术;7、基因芯片;8、人工智能等。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一、观察的概念: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二、观察的类型:1、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直接观察;2、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间接观察。

三、观察的特点:1、要有明确的目的;2、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3、及时记录;4、有计划有耐心;5、积极思考;6、交流讨论。

三、观察的技能:通过观察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特征: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的营养方式可分为:自养(绿色植物)和异养(动物)。

(二)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三)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四)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动物的繁殖方式有:卵生和胎生。

(六)生物还具有其他特征。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生物:自然界中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

第二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调查的概念: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方法之一。

二、调查的方法:1、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2、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3、选取样本;4、如实记录;5、整理分析,进行统计。

三、调查的步骤:

1、选择调查范围。2、分组。3、设计调查路线。4、调查记录。5、归类。6、整理分析。

四、生物的归类:

1、按形态结构归为:植物、动物、其他生物;

2、按生活环境归为: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3、按照其用途归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相互间发生复杂的关系。

第一节 生物圈

一、生物圈的概念:地球表面上适于生物生存的一薄层叫做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

二、生物圈的范围:如果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以达到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的深处,这个厚度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它包括:

(一)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二)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三)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三、生物圈的作用:

(一)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生物都生存于生物圈中。

(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四、收集和分析资料:

(一)概念: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二)途径多种:1、查阅书刊报纸;2、拜访有关人士;3、上网搜索等。

(三)资料形式多样:文字、图片、图表、音像等。

(四)目的:寻找问题答案,发现探究线索。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

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生物因素,如光、温度、水、空气等;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当环境中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二、探究实验的步骤: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1)材料用具、(2)实验装置、(3)方法步骤。

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来进行。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这个研究对象就是这个实验的变量。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交流。

三、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方法是:对照实验。

四、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如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等。

(一)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

(二)生物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就构成了一定的生物关系。

(三)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此外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共生关系、寄生关系等等。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影响着生物的生存,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2、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的适应。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一)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二)蚯蚓松土;

(三)沙地植物防风固沙等。

三、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适应环境。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第四节 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物成分: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主要指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2、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温度、水等。

3、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一)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称为食物链。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二)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三、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一)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的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二)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该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四、生物的富集作用:

(一)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比较稳定,不易被分解,且生物体无法排出。

(二)有毒物质能够沿食物链积累。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有毒物质能够沿着食物链积累。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越多(富集)。

第五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在广阔的地球表面,地形复杂多样,各地气候差别很大,生物种类千差万别,因此,生物圈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一)自然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绿色水库);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等;

(二)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二、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一)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由于地域相隔,表面看来好像毫不相干,但实际上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二)整个生物圈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1、从非生物因素来说,阳光普照于所有的生态系统,大气在不停地有规律的环流,水和水蒸气也在全球范围内运动,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2、从地域关系来说,各类生态系统也是关联的。

3、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来说,许多微小的生物、花粉、种子,能够随大气运动,到达不同的生态系统。鱼类洄游,鸟类的迁徙,会经过不同的生态系统。人类的活动更没有什么屏障可以阻隔,可以把生物带到不同的地方。

(三)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四)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 观察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一、显微镜的构造。

(一)镜座:稳定镜身;

(二)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三)镜臂:握镜的部位;

1、上端:镜筒:

(1)上端:目镜。

(2)后侧:准焦螺旋。顺时针转动,镜筒下降;反之上升。

1)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

2)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小;

(3)下端: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两个物镜。

2、中间: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1)中央:通光孔。

2)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3)下边:遮光器:上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强弱。

3、下端:反光镜:可转动,使光线经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不同:光强用平面镜,光弱用凹面镜。

二、练习使用显微镜:

(一)使用步骤:

1、取镜:右手握,左手托。

2、安放:(1)放:近台边,略偏左。(2)安: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3、对光:三转。从上到下:

(1)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转动遮光器:使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

(3)转动反光镜:使光线经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

3、观察:三先。

(1)镜头倍数先低后高:先用低倍镜头。

(2)镜筒位置先降后升:下降镜筒时,为避免物镜与玻片相撞,防止玻片损坏镜头,眼要看着物镜。

(3)准焦螺旋先粗后细:

4、整理:

(1)擦净外表。

(2)擦拭镜头。

(3)物镜归位。

(4)镜筒降低。

5、收镜:放入镜箱,送回原处。

(二)基本常识:

1、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观察到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如果要想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该是物像往哪偏,标本就应该往哪移。

2、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即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3、倍数越高,看到的细胞越大,看到的细胞数量越少。倍数越低,看到的细胞越小,看到的细胞数量越多。

第二节 观察植物细胞

一、玻片标本。

(一)显微镜对观察物体的要求:材料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二)玻片标本的种类:

1、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2、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3、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三)玻片标本的制作:需要载玻片(大而厚)和盖玻片(小而薄)。

二、观察植物细胞。

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1、擦:洁片。用净纱布擦玻片。

2、滴:滴水。滴清水以防细胞干缩。

3、取:取料。

4、展:展平。

5、盖:盖片。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再缓缓放下,可避免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

6、加:加碘。碘液加在盖玻片一侧。

7、吸:吸液。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碘液。

三、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细胞质内含有液泡、叶绿体。

(一)细胞壁:支持、保护作用。

(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三)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四)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五)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六)液 泡:内有细胞液。西瓜甘甜可口主要是因为西瓜的细胞液中含有大量的糖分。

植物细胞的各种结构分别具有各自的功能,它们协调配合,共同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

第三节 观察动物细胞

一、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一)制作临时装片:

1、擦:洁片。用净纱布擦玻片。

2、滴:滴水。滴生理盐水以保持细胞形状,避免细胞吸水膨胀。

3、刮:取料。漱口的目的是取得纯净的材料,取材料的位置是在口腔侧壁。

4、涂:涂抹。涂抹的目的是避免细胞重叠。

5、盖:盖片。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再缓缓放下,可避免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

6、加:加碘。碘液加在盖玻片一侧。

7、吸:吸液。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碘液。

(二)用显微镜观察。

二、动植物共有的结构:

(一)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二)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三)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三、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

结构名称植物动物特点及功能

细胞壁有无薄而透明,起保护和支持作用

细胞膜有有紧贴细胞壁的一层极薄的膜,具有保护作用,控制物质进出作用

细胞质有有具有流动性,它的流动能够加速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核有有近似球形,里面含有遗传物质

液 泡有无贮存营养物质

叶绿体有无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线粒体有有将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1、一般细胞中的带酸味和带甜味的物质存在于细胞液泡中的细胞液中。

2、显微镜视野中污点是在物镜、目镜还是在玻片标本上:先转动目镜,如果污点跟着转动,该污点在目镜上,如果污点不跟着转动,再移动玻片标本上,如果污点跟着转动,该污点在玻片标本上,如果转动目镜和玻片标本污点都不跟着转动,则污点在物镜上。

3、1665年罗伯特.虎克发现细胞。

4、19世纪3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共同创建了“细胞学说”。

5、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第二章 细胞的生活

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一、细胞中的物质。

(一)有机物:一般含有碳,分子较大,可燃: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等。

(二)无机物:一般不含碳,分子较小,不燃:水、无机物、氧等。

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一)让有用物质进入;

(二)让无用物质禁入;

(三)把产生废物排出。

三、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

(一)能量有不同的形式:化学能、光能、热能等。

(二)能量形式可以转换:点燃蜡烛,化学能转变成光能和热能。

(三)细胞也能转换能量:

1、叶绿体:植物细胞才有叶绿体。叶绿体是植物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即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产生氧,同时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2、线粒体: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线粒体是动植物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线粒体将有机物与氧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第二节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受精卵内具有指导身体发育的全部信息叫做遗传信息。

一、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克隆羊多莉的出生说明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二、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

(一)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叫做DNA的有机物。

(二)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三)DNA的每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这些片段叫基因。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三、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一)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细胞中在分裂时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

(二)每一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数量是一定的。如人的体细胞有23对染色体。

(三)染色体数量的恒定,对生物的正常生活和传种接代非常重要。。

四、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一)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1、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进出。

2、叶绿体能够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3、线粒体能够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为细胞的生活提供动力。

(二)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化非常复杂,需要统一的指挥和控制。

1、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2、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中有DNA,DNA上有遗传信息。

3、DNA上的遗传信息是指导和控制细胞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一系列指令,也是生物体建造自己生命大厦的蓝图。

第三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一、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分不开的。

二、细胞的生长:新产生的细胞体积很小。细胞的生长是指通过细胞不断的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的过程。

三、细胞的分裂:细胞的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分裂过程及顺序是:

(一)染色体:复制加倍。细胞分裂最明显的变化是染色体的变化。

(二)核分裂: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三)质分裂: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

(四)膜分裂:细胞膜逐渐内陷,动物细胞便形成两个新细胞。动物细胞到此为止。

(五)壁分裂: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壁。植物细胞到此为止。

(六)新细胞: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为两个细胞。

四、细胞分裂后,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和原来的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这保证了生物在繁衍过程中物质的稳定性。

五、癌细胞:最初是由正常细胞变化来的。癌细胞的特点:分裂非常快;可转移。

第三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一、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一)细胞的分化:在发育过程中,具有不同功能的细胞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变化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二)组织的形成: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三)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

1、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吸收等功能。

2、肌肉组织: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产生运动的功能。

3、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神经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4、结缔组织:种类很多,分布最广,具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二、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

(一)器官的定义: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例如:大脑、胃、心脏、肝、肺、肾、眼、耳等。

(二)器官一般由四种组织构成,并且以其中一种或两种为主。

三、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

(一)系统的定义: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二)人体的系统:

1、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2、八大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3、生物体的结构是有层次的。

4、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第二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植物体是由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进而形成植物体。

一、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

(一)营养器官:根、茎、叶 ;

(二)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三)在植物生长的不同时期,六大器官并不一定同时存在。绿色不开花植物不完全具备六大器官。有些植物出现器官的变态,不容易看出来。

二、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一)分生组织:在成熟的植物体内不分化的终生保持分裂能力的细胞群构成的组织叫分生组织。分生组织的细胞体小、壁薄、核大、质浓,分裂能力很强。

1、分生组织终身保持分裂能力,分布在植物体幼嫩部位。如根尖、茎尖及茎内的形成层。

2、位于根尖的分生区就是分生组织。根尖的结构中,具有保护作用的是根冠,主要具有吸收功能的是成熟区,伸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不断产生新细胞的是分生区。

(二)另外几种组织:

1、保护组织。保护组织分布在植物器官的表面,具有保护内部柔嫩部分的功能。

2、营养组织。细胞壁薄、液泡大,具有贮藏营养物质的功能,所有的器官都有分布。

3、输导组织。包括导管和筛管。植物体都有分布,能够运输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4、机械组织。

5、栅栏组织。接近叶片上表皮,光合作用。

6、海绵组织。接近叶片下表皮,光合作用。

三、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第三节 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称为单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水里,有些生活在我们身上。常见的有酵母菌、衣藻、草履虫、眼虫、变形虫。

一、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以草履虫为例。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活。

(一)结构:草履虫的整个身体只有一个细胞构成,它具有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二)观察步骤:净片→滴液→放丝→盖片→观察。

(三)生活:单细胞动物具有的生理功能:呼吸、消化、排泄、生殖、运动,对刺激具有一定的反应。

1、呼吸:靠表膜吸入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

2、消化排泄:口沟(摄取食物)→食物泡(消化食物)→胞肛(排出残渣)。收集管和伸缩泡把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物排出体外。

3、生殖:遗传物质在细胞核中。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的草履虫。

4、运动:靠纤毛摆动在水中游动。为限制草履虫运动,观察草履虫时,需在液滴中加入几丝棉花纤维。

5、应激性:有趋光性和趋氧性,取培养液的位置是表层。

二、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一)有利的一面:

1、多数浮游生物是鱼类的天然饵料。

2、草履虫能吞食细菌,对污水净化有一定作用。

(二)有害的一面:

1、人体内寄生虫危害人类健康。如:疟原虫、痢疾内变形虫等。

2、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造成赤潮,危害渔业。引起赤潮的生物大都是单细胞生物。

第四章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而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

19世纪末,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在研究烟草花叶病因时,发现了烟草花叶病毒,他把这种病毒称为滤过性病毒。在20世纪初,科学家首次用电子显微镜到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杆状颗粒。

一、病毒的种类。

(一)病毒疾病: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

1、人类:流感、艾滋病;

2、动物:口蹄疫、鸡瘟;

3、植物:烟草花叶病、萝卜花叶病。

(二)形态大小:

1、形态:多种多样。

2、大小:没有细胞结构,比细胞小得多,只能用纳米表示。

(三)病毒种类:根据它们寄生的细胞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三大类:

1、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的动物病毒,如流感病毒。

2、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的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

3、专门寄生在细菌内的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如大肠杆菌噬菌体。

二、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一)结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二)繁殖:生殖方式是自我复制。

(三)生活: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的细胞里。病毒唯有的营养方式是寄生。离开了活细胞会变成结晶体,一有机会侵入活细胞就会重新开始生命活动。

三、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一)分布及危害。分布广泛,危害极大。

(二)防治和利用。

1、防治:人们设法预防和治疗病毒性疾病。

2、利用:

(1)接种牛痘疫苗预防天花。

(2)口服疫苗控制了脊髓灰质炎。

(3)接种疫苗防治动物病毒病。疫苗是经过人工处理的减毒病毒。

(4)利用病毒防治有害生物。

(5)运用于基因工程研究上。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共分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一、藻类植物

(一)形态种类:

1、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有的生活在淡水中,有的生活在海水中。

2、常见的藻类植物:衣藻(单细胞)、水绵(多细胞)、鹿角菜、马尾藻、石莼、紫菜、海带、裙带菜、石花菜等。

(二)主要特征:

1、生活环境: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陆地上的阴湿处。

2、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整个身体都浸没在水中,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3、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没有专门的吸收养料、运输或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这种结构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三)作用意义:

1、释放氧气:藻类植物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2、可供食用: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

3、可供药用: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4、鱼类饵料: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二、苔藓植物

(一)生活环境:长在潮湿的地面上。常见的苔藓植物有:墙藓、葫芦藓、提灯藓等。

(二)主要特征:

1、大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一般具有茎和叶。

2、苔藓植物的茎中没有导管,叶中没有叶脉,即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

3、苔藓植物的根非常简单,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称为假根,靠叶吸收水分和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植株一般都很矮小,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三)作用:

1、当做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叶细胞,使苔藓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2、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三、蕨类植物

(一)常见的蕨类植物:肾蕨、江南星蕨、卷柏、贯众、胎生狗脊、满江红等。

(二)主要特征:

1、野生的蕨类植物生活在森林和山野的潮湿环境中。

2、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根、茎、叶中都有运输物质的管道,也就是具有专门的输导组织。所以植株比苔藓植物高大得多。

3、蕨类植物是不结种子的植物,靠孢子繁殖后代。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三)作用:

1、有些可供食用。如蕨的嫩叶。

2、有些可供药用。卷柏、贯众等。

3、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如满江红。

4、有些可供观赏。

5、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第二节 种子植物

不结种子,靠孢子繁殖的植物,叫孢子植物。分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能够结种子并由种子发育成的植物叫种子植物。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一、观察种子:

(一)观察种子的结构:

1、观察菜豆种子的结构:

1)步骤:浸种→剥皮→观察。

2)菜豆种子的结构: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2片子叶)。营养物质主要贮存在子叶中。

2、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1)步骤:浸种→剖开→染色→观察。

2)玉米种子的结构:果皮和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1片子叶)、胚乳。一粒玉米种子实际上是一粒果实,它的子叶有1片,作用是在种子萌发时转运营养物质。

3、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不同点

菜豆种子有种皮和胚子叶两片、无胚乳,营养存于子叶里。

玉米种子有种皮和胚子叶一片、有胚乳,营养存于胚乳里。

(二)归纳种子的结构:

1、种皮的作用:保护种子内部结构——胚。

2、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胚发育成新植株。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

3、子叶或胚乳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所以种子生命力比孢子强得多,寿命长。

4、能产生种子是种子植物更能适应陆地环境的一个重要原因。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5、淀粉遇碘变成蓝色,胚乳遇碘变蓝,说明胚乳里含有淀粉。

(三)种子的寿命:种子从完全成熟到散失生活能力所经历的过程叫种子的寿命。

1、在低温和干燥的条件下,种子的寿命可延长;

2、在高温和潮湿的条件下,种子的寿命会缩短。

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一)裸子植物:

1、定义:种子是裸露,外无果皮包被的植物叫裸子植物。松球果不是果实。

2、常见的裸子植物:油松、雪松、云杉、银杏、苏铁、侧柏等。

(二)被子植物:

1、定义:种子外面有果皮,种子被包在果实之中的植物叫被子植物。

2、常见的被子植物:刺槐、毛白杨、槟榔、玉米、小麦、水稻、牡丹、菊、玫瑰等。

(三)果实

1、结构: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

2、作用:果实保护种子。果实可以保护种子免受昆虫的叮咬,以及外界环境中其他不利因素的危害。

3、果实有一些适于传播的特点。

1)有些果实表面有翅或毛,适于随风飘扬,如槭、杨、柳的果实;

2)有些果实表面有刺毛或黏液,能够黏附在动物的体表传播,如苍耳、鬼针草的果实;

3)有些果实颜色鲜艳,有香甜的浆液或果肉,能够诱使动物来吃,动物吃下果实后,不少种子能够随着粪便排出而传播。

所以,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加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

三、叶片上粗细不等的脉络叫做叶脉。有平行脉、网状脉等。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

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是:

(一)适宜的温度;(二)一定的水分;(三)充足的空气。

种子萌发不一定需要光照,有光无光均可。

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一)干瘪的种子或被昆虫咬坏的种子不能萌发。

(二)储存时间过长不能萌发。

(三)正在休眠的种子不能萌发。

(四)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发芽率的公式:发芽率=发芽的种子数/供检测的种子数×100%。

(五)抽样检测:从检测对象总体中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以对样本检测的结果来反映总体情况的方法叫抽样检测。为了使抽样检测的结果接近总体的真实情况,抽样时应当尽量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

三、种子萌发的过程:

(一)首先要吸收水分。

(二)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

(三)随后,胚根发育成根。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

(四)胚轴伸长,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分。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五)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

一、幼根的生长

(一)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二)根的生长:

1、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

2、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二、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一)芽的种类:

1、按着生位置:顶芽(顶端)和侧芽(侧面)。

2、按发育结果:枝芽(发育成茎和叶)、花芽(发育成花)和混合芽(既可发育成茎和叶,又可发育成花)。

(二)芽的结构和发育:

1、生长点:属分生组织,使芽轴不断伸长,并产生新的芽原基和叶原基等。

2、幼叶:发育成叶。

3、芽轴:发育成茎。

4、芽原基:发育成芽。

5、叶原基:发育成幼叶。

三、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一)营养物质的种类:水、无机物、有机物。

(二)营养物质的来源:

1、根向下生长,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

2、茎向上生长,并长出绿叶,绿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三)肥料的作用主要是:给植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

(四)植株生长需要的无机盐主要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五)施肥的注意事项:

1、一次施肥不要过多,过多会导致烧苗或植株死亡。

2、施肥时要注意浇水,以利肥料的吸收和运输。

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

花是由花芽发育成的,开花和结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一、花的结构。一般的一朵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花蕊。

(一)花柄。

(二)花托。

(三)花蕊。

1、雄蕊。由花药(内有花粉)和花丝组成。

2、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子房里有胚珠。胚珠内有卵细胞。

(四)花被。

1、花冠。由花瓣组成。

2、花萼。有萼片组成。

二、传粉和受精

(一)传粉:

1、概念:花药成熟后会自然裂开,散出花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传粉。

2、传粉方式:虫媒花(色艳、味香、蜜甜)和风媒花(量多、体轻、分叉、易黏)。

(二)受精:

1、概念:精子与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受精。

2、过程:花粉管穿过花柱、子房到达胚珠,花粉里的精子和胚珠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三、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一)花瓣、雄蕊、柱头、花柱凋谢;萼片凋落或留存。

(二)子房发育果实。子房壁→果皮(与生活中果皮区别),胚珠→种子,受精卵→胚,珠被→种皮。

四、人工辅助授粉。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方法是先采集花粉,然后把花粉涂抹或倾撒在同种花的柱头上。

五、区分果实和种子。

(一)我们吃的农产品中,属于植物果实的有:苹果、葡萄、西瓜、葵花子、豆角、玉米、小麦等。

(二)我们吃的农产品中,属于植物种子的有:蚕豆、绿豆、芝麻、花生米、杏仁、西瓜子等。

六、单性花:分雄花和雌花。雄花只有雄蕊,不能结果实;能结果实的是雌花。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一节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一、植物的生活为什么需要水?(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一)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分。

(二)水使植物体保持固有的姿态。水分充足时,植株硬挺,叶片舒展,有利于光合作用。

(三)水是植物体吸收运输无机盐的溶剂。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体吸收并运输到各个器官。

(四)水是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五)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二、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一)水在生物圈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二)水影响植物的分布。水是植物生活的源泉,各地因水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植被类型。

3、水是影响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光照、气温、风力、土壤条件等也影响植物分布。

4、植物在生长的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

第二节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一、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一)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因为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

(二)大量的根毛大大增加了根吸水的表面积。

(三)根部吸水的条件:取决于根毛细胞液浓度(a)和土壤溶液浓度(b)的关系。

1、a>b:吸水

2、a

二、水分的运输途径:水分沿根、茎、叶内的导管由下向上运输到植株各处的。

(一)导管位于木质部中;

(二)导管的运输对象是水和无机盐(溶解在水中)。

三、筛管的作用。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沿筛管向下运输到其他器官。

(一)筛管位于韧皮部中;

(二)筛管的运输对象是有机物。

四、形成层:在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

(一)形成层使茎长得粗壮。形成层的细胞能不断的分裂,形成新的木质部细胞和韧皮部细胞,使茎不断长粗。

(二)茎从外到里:树皮:韧皮部(有筛管);形成层;木质部(有导管)。

(三)有些植物茎中没有形成层,因而不能长得很粗。如草本植物。

第三节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一、蒸腾作用使水分大量散失:

(一)蒸腾作用:水分以气体的形式从植物体内散发出去的过程叫蒸腾作用。

(二)叶片的结构。

1、表皮:分上、下表皮。上表皮气孔较少;下表皮气孔较多。表皮外有角质层。

2、叶肉:

1)栅栏组织:靠近上表皮,细胞排列较整齐,叶绿素多,所以颜色较深。

2)海绵组织:靠近下表皮,细胞排列较疏松,叶绿素少,所以颜色较浅。

3、叶脉:叶片的“骨架”,叶脉中有导管和筛管。

(三)蒸腾失水的原理。

1、气孔: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之间的孔隙叫气孔。

2、气孔的工作原理:气孔既能张开,又能闭合。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3、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4、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叶的蒸腾作用散失的,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四)蒸腾作用的意义:

1、蒸腾作用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带动植物体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和向上运输,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给叶片源源不断地输送原料。

2、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3、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五)影响蒸腾作用的外界条件:光照强度、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动状况。

二、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1、蒸腾作用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2、一片森林就是一座绿色水库,我们应当保护森林。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任何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需要消耗物质和能量。

第一节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一、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一)天竺葵的实验。

1、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2、部分遮光: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3、光照脱色:光照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酒精中隔水加热。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酒精的作用是溶解叶绿素,因为叶绿素易溶于酒精。

4、染色:用碘液染色。

(二)实验证明:

1、叶片的见光部分遇碘变蓝,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

2、叶片遮光部分遇碘不变蓝,说明叶片的遮光部分没产生淀粉。

所以,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二、光合作用:

(一)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二)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1、物质转化;

2、能量转化。

(三)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还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四)场所:叶绿体。叶片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

(五)原料:二氧化碳和水;

(六)产物:有机物(淀粉)和氧。

(七)能量变化: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即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第二节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一、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

(一)从细胞水平看,植物细胞的组成成分除了水和无机盐,主要是有机物。

(二)从器官水平看,根、茎、叶、种子中都含有大量有机物。

总之,有机物是构建植物体的基础。

二、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一)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呼吸作用。

(二)呼吸作用表达式: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1、原料:有机物、氧气。

2、部位:线粒体。

3、产物:二氧化碳、水、能量。

4、条件:有光无光均可。

5、能量转化:化学能转变成热能等。即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6、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

(三)影响呼吸作用的外界条件:水、温度、氧的含量、二氧化碳的浓度。

三、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四、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一)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

(二)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光合作用还产生氧气。

金鱼藻在光下产生的气体:氧气。

二、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一)普利斯特利实验说明: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

三、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概念: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都以气体的形式排到了大气中;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

(二)碳氧平衡的原因:光合作用。

四、光合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一)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

(二)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光进行光合作用,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三)套种作物,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四)净化空气。

(五)光合作用表达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

第六章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一、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一)植被的定义:一个地区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

(二)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生态条件);(植物种类)。

1、草原:半干旱气候;草本植物。

2、荒漠:夏季炎热干燥,土壤贫瘠;植被稀疏,种类贫乏。

3、热带雨林:全年高温多雨;植物种类丰富,终年常绿,植株高大。

4、常绿阔叶林:气候比较炎热湿润;常绿阔叶树为主。

5、落叶阔叶林:气候四季分明,冬冷夏热;冬季完全落叶的阔叶树。

6、针叶林:气候夏季温凉,冬季严寒;以松、杉等针叶树为主。

二、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1、植被覆盖率低。我国森林覆盖率16.55%。

2、人均森林面积少。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3、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不够合理,使森林生态系统呈现衰退的趋势;

4、过度放牧使许多草场退化、沙化,对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构成了严重威胁。。我国是土地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三、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1984年和1985年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对森林和草原实行依法治理和科学化管理,力求使我国对植物资源的利用和和保护尽快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自1981年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出《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全国的“植树节”。

3、绿化祖国,从我做起。

四、热带雨林——地球的肺。如果将绿叶比做制造有机物的“工厂”,它的机器是叶绿体,动力是光,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和叶绿体。场所是叶绿体,具体部位是叶绿体的细胞。

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掌握好的学习方法,都能够让我们的学习变得轻松与简单。制定好我们生物学习提纲,能够帮助我们大家更好地掌握好的书中的知识点,同时提高学习效率。以上所介绍的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希望大家都能够利用好,做好生物学习。

四、热带雨林——地球的肺。如果将绿叶比做制造有机物的“工厂”,它的机器是叶绿体,动力是光,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和叶绿体。场所是叶绿体,具体部位是叶绿体的细胞。

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掌握好的学习方法,都能够让我们的学习变得轻松与简单。制定好我们生物学习提纲,能够帮助我们大家更好地掌握好的书中的知识点,同时提高学习效率。以上所介绍的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希望大家都能够利用好,做好生物学习。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