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不要让看书变成枯燥乏味的事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5-11-07 00:03:29


在我们的学习中,阅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提高自己。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更是需要我们的学习。不仅仅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学习成绩,对我们的人生也会有一些影响。下面是学大教育的专家们为大家带来的不要让看书变成枯燥乏味的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为一名教师,今天,当我思考这个问题时,我突然意识到,平时在教育教学中,每每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地丰富学生的视听享受时,学生的脸上露出的是如痴如醉的神情,这让我自豪,是阅读让我有了积淀,让我有滋润学生心灵的泉源。然而,我又诚惶诚恐,我发觉我似乎总是在老调重弹,我所能运用的学识大多是多年前的“积蓄”,甚至是小学阶段的阅读成果,这不该汗颜吗?

无数优秀教师的成长证明了:只有爱读书,才能有效的教好书,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更好的育人。有一句广告语说“生命,应当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那么教师是不是不仅要学会将阅读当作一种享受,更应当视为一种义务、一种责任呢?

那种读书的心情,甜滋滋的,仿佛是在享受着一种极大的幸福,任自己畅游在书的世界里,也任书中描绘的一切肆意在脑海里流窜,最后,在头脑中重组成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面。想象一下,陶醉在书的世界中是一种怎样的幸福呀!那些与书为伴的日子,真的是最快乐的日子,雅致尽兴极了!

读书是一种优雅的生活习惯,值得提倡。但不应把它当作和饭碗直接挂钩的工作任务。如果一心想着靠读书来锻造职场竞争力,可能会使得业余时间读书的雅兴失去了美感,加重心理负担,反而有可能影响职场表现。

音乐轻轻流淌,茶香袅袅,温暖的书房里,我的思绪随文字的跳跃而任意驰骋……让我再次将这样的享受当作幸福人生吧!

我常常想:我们的先人在五千年的时间里为我们创造了灿烂的精神财富,并且以书的形式流传至今,让我们拜读、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品位、学识,拓宽视野,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我们应该如何感谢他们。

我很喜欢古典文学,特别是唐诗宋词。唐宋时期的诗人、词人把世上的好句好词都用尽了,他们思想深刻、文字驾驭能力强。既有深度,又有厚度,用高度凝练的语言传达最广博的意韵,并且一字传神,让我们回味无穷。读他们的诗词,感觉如芳幽的梅兰竹菊啊!

每位诗人的诗有着其不同的境界。不是吗?孟诗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而杜诗则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抒发对同一种事物的不同感受,在境界、心胸方面却一个比一个高。还有,崔颢说:“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范仲淹却说:“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不言而喻,一个说的是自家,一个说的是大家。这样从比较中其实不也提升了自己的境界吗?

看唐诗宋词,觉得诗词人说话的艺术水平真高,如李义山的《锦瑟》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人不说如今追忆、惘然之情,令人不可为怀,却说何待追忆,在当时已是惘然不胜了,这样,不仅惘然之情加倍托出,而且宛转低迥余味无穷啊!

再读一读老子的无为、孟子的仁义、孔子的入仕。看看大师是怎样告诉我们如何做事,如何为人,让我们感受到一种高山仰止,老子希望还人本初,不再尔虞我诈,少有心思而多有纯洁,这是多么有新意啊!

把读书看成是一种心灵的调剂,这样可以培养我们阅读的兴趣,,把读书看成是生命最令人愉快,最让人陶醉的享受。

从新开始、从心阅读,亲近书籍,感受智慧,在这炎炎夏日,静享那一份心灵的宁静和雅兴……

读书的环境

干什么事都得讲个氛围,读书当然要有读书的环境。

古书上描述的读书,那叫一个讲究。书房得建在后花园中,旁边还要有一汪莲池,前门种桃,后门栽杏,窗前还有几杆竹。室内除了书架书桌,还有一榻,累了可以小憩;有一把剑,厌了可以舞弄;另有香炉、瑶琴供静心提神。有这样好的环境,难怪那些公子哥儿能将拗口绕舌的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

笔者并非环境读书论者。本来思想上有些这种论调的萌芽,后来打消了。原因是访问了几处富人的别墅豪宅,户户都有棋牌娱乐房、影视放映厅、古董陈列室,就是没有像样的书房。好不容易找到一家,书房高大宽敞,看样子书架上的藏书不下千册,一高兴,就忘了自己的身份,不等主人同意,径直抽出一本精装版《楚文化研究》,这才发现,这是本有皮无芯的假书,是专门装点门面的。从此,这户人家的老少都说我没素质,拒绝我登门造访。倒是相识的有些工薪族半大老头,住着老屋陋室,反而将孜孜读书的“毛病”坚持下来。看来读书与环境的关系并不大。

当然,读书还是以静处为佳。倘若窗外即是闹市,嘈杂之声不绝于耳,那就苦了读书人。用清人汪价的话说,“恶驺人喝道声,恶贾客筹算声,恶妇人骂声”,而“喜小儿郎朗诵书声”。可见,人在读书时,周围传来的噪声,既有碍阅读,又影响心绪。家居环境不好,可去公共图书馆或学校附近读书,听听“小儿郎朗诵书声”,使自己进入读书的角色。

如今城市的百姓多居住在楼房,一栋楼里住了许多“小门小户”,有人称这为“钢筋水泥森林”中的“鸽子笼”,缺少读书的氛围。这要看是谁了,有人就喜欢在楼上读书。明人吴从先说:“仙人好楼,余亦好楼居,读书宜楼……”他还列举楼上读书:“其快有五:无剥啄之惊,一快也;可远眺,二快也;无湿气侵床,三快也;木末竹颠与鸟交语,四快也;云霞宿高檐,五快也。”可见今人住了楼房,室内虽小些,又无院落,读书读得累时,可推窗留意自己占了“几快”,若被附近更高的楼房挡了目光,看不远,也可看天看地。

想读书,有个好环境固然好,可没有好环境照样可以读好书。这样的事例古往今来多不胜举,车胤囊萤,孙康映雪,匡衡凿壁偷光,这些穷人家孩子什么“环境”都没有,照样读书成才。宋人王禹偁在《清明》诗中写道:“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其精神着实令人佩服。许多人喜欢在安静的环境里读书,或是独处大自然某个僻静的角落,或是闭身于溢满书香的小屋,或是潜心于万籁俱寂的午夜,远离喧嚣,忘记自我,心无旁骛在书中遨游,那书人合一的意境,可谓是读书人的至高享受。

诗人杜甫卧病秦州时在给朋友的一首诗中写道:“岂异神仙地,俱兼山水乡,竹斋烧药灶,花屿读书床”。其意思是在水旁的一个山头,开着花的山坡或丛林间,诗人坐在充满花香和清新空气的环境里,无人干扰,悠闲自得地读书。这就是诗人向往的最好的读书环境。

身处不同的环境对读书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在艰苦的环境里读书,没有恒心和坚韧的毅力是徒劳的,至少是读不好书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头悬梁、锥刺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些流传千年的读书“古训”和“名言”,抛开其追求功利性的一面,却也从侧面反映出古人读书的环境是多么地艰难。功利性地读书因为缺少了性情的引领,自然就成了最苦最累的差事。

在最艰苦的环境里读书,最能体现读书人的精神和执着。我国历代便有许多苦心读书终成大器的佳话。“车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夜以继日焉”;“孙康映雪而读书,清淡,交游不杂”;“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一代伟人毛泽东,即使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亦是手不释卷,饱读诗书,为成就千秋大业奠定了基石。

以上就是不要让看书变成枯燥乏味的事的全部内容了,大家一定要认真的学习下,让我们爱上阅读吧。

相关推荐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